鲜为人知的军用“代金券”、“就餐凭证”

来源:未知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2-09-06

作为国家货币、粮票的发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曾在1965年同时发行一组神秘的“军用代金券”和军用“就餐凭证”各一套,这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是不多见的。而这组具有神秘性质和特殊用途的券证,由于均属国字号发行又未冠国名,该券证的本身就带有心照不宣之特殊神秘色彩,故在《新中国货币图录》和《新中国粮票图录》中没有披露,而且在全国各地收藏品市场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芳影。
收藏圈内,对这2套鲜为人知又市价不菲的特殊券证,称“军用代金券”为“陆元陆角陆分券”或“军用66券”;称军用“就餐凭证”为“139饭票”或“金牌餐票”。并评价这组特殊的券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是新中国对外友好中无私援助的缩影和珍贵史料。
一、“军用代金券”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帝国主义者又在印度支那发动了越南战争。1965年6月,正当越南人民处于抗美救国的危难之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应越南政府胡志明、黎笋、范文同等人的请求,毅然决定派部分铁道兵、防空部队和工程兵、后勤部队秘密出师“友谊关”进行抗美援越。为了配合我国援越部队秘密进入越南作战,又以不增加越南人民的负担为前提,入越部队一切费用均由国内供应为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受国务院令,专门印制了一套1965年版的“军用代金券”,以代替人民币在援越部队中流通使用。有关部门也在部队内成立了消费合作社或军人服务社,保障入越部队的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还特别选调了一批精干人员随部队出国,在出境口岸兵站和部队中成立了随军银行,专门负责援越官兵金融票据的兑换、发放、储蓄等工作。
1、面额寓意与构图设置
该券全套共6种面额,分别为伍元券、壹元券、伍角券、壹角券、伍分券和壹分券,总计陆元陆角陆分,与人民币等值使用。面额元、角、分选用1和5的自然数组合,是传承中华传统风俗中的六六大顺象征,寓意入越部队顺利出师,顺利凯归。该券采用两面胶版印制,券正面设计成四连框封闭式,将主景图案、面额、冠码号等要素巧妙地排在四周花饰框内,并在框内上端横摆醒目的“军用代金券”表明了该券的属性;下框中端1965年为发行纪年,左右两端由上至下点缀了“仅限内部使用,禁止市场流通”字样。券的背面用机制花饰边衬托出面额数字,按不同面额设置的花饰线条各有大小。
2、冠号、票幅、主图和发放、使用、收缴
伍元券、壹元券、伍角券冠码均为“AA”;壹角券为“AB”;伍分券为“AC”;壹分券为“AD”。票幅分别为11.5cm×5.5cm;11.5cm×5.5cm;10.5cm×5cm;10.5cm×5cm;8.9cm×4.2cm;8.9cm×4.2cm。深褐色伍元券主图为“友谊关”;墨绿色壹元券为“货车”;深赭色伍角券和普蓝色壹角券为“火车”;大红色伍分券和茶绿色壹分券为“飞机”。其中伍元券和壹元券的冠码后面印有6位阿拉伯数字。
“军用代金券”是发给援越部队干部的工资和战士的生活津贴费,仅限越南境内的我援越部队在军人服务社购买生活用品,因当时国内生活水平较低,“军用代金券”的发放与国内部队待遇相同,部队干部每月的标准为30-80元,普通士兵每月津贴费6元。1970年7月,援越部队顺利完成任务班师回国,各兵种的归国部队遵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代金券作废”的规定,在边境线兵站被要求必须立即将未使用的“军用代金券”,由随军银行进行收缴并兑换成人民币。因部队纪律严明,发行量又不大,加之使用范围受限,回国时收缴命令严格,特别是处于几分钱就可买一斤米的年代,大多数人仅留下低面额的分券作为纪念,根本舍不得把大面额的留下,所以角以上面额的非常稀少,能流入收藏品市场的也就微乎其微,特别是伍元券。壹元券能有幸保存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3、有着特殊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有关兵种秘而不宣的入越参战,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故“军用代金券”券面上没有印上国徽和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但从券面上的主题图案中,通过欣赏或研究,我们就能从中品味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风采。如壹分券、伍分券的主图是一架飞机,机头上有由五角星与机翼组成的航徽图标,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架中国民航飞机,机尾上翼有鲜艳的五星红旗,机身上的“中国民航”四个浑厚有力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手书。伍元券上的主图是“友谊关”,在友谊关城楼上缘镶刻的“友谊关”三个大字,显示出潇洒奔放的神采,而这三个字是出自文武大师陈毅元帅之手。
纵观全套“军用代金券”,不但显得庄严大方,朴实生动,内涵一目了然,而且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和严肃的军事行动,浓郁的政治氛围。这套特殊功能的货币,不仅承载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策略,更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队的军威。—见图
 
 
  
  
 
二、军用“就餐凭证”
这套军用“就餐凭证”的发行背景和时间,同属“军用代金券”一个时期的特殊品种。为配合“抗美援越”部队在异国作战就餐方便,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也受国务院令,印制了一套1965年版的军用“就餐凭证”,供援越部队干部、战士在境外各兵种之间通用。
1、面额的属性
该套“就餐凭证”共三枚,面额分别为红色的“壹餐”券,蓝色的“壹天券”和棕色的“叁天券”。由于餐额数字的组合,按中国人“一日三餐”的传统习惯,对这套“就餐凭证”又称之为“139饭票”(即壹餐为“1餐”,壹天为“3餐”,叁天为“9餐”,即1、3、9组合成139)。军用“就餐凭证”,其特殊性不同于国内的通用粮票,国内的通用粮票在使用时要支付相应的货币。而这套就餐凭证,每枚凭证中既有粮食的供应量,又含有伙食费的现金量,持证者就餐等于交纳了现金,溶粮、币量额于一体。而它最方便的属性,是在境外援越部队的各兵种伙房中通用,有利于各兵种之间的干部、战士在执行任务和分散作战时使用,被当时的援越部队官兵戏称为最实用的“金牌餐票”。
2、构图与使命
军用“就餐凭证”设计上规范,三种票幅规格统一是9cm×4cm,采用胶版双面印制,正面均是四连框封闭式,左右框装饰以小麦图演变,字体大小位置固定;背面装饰的是机制花纹,构图形成的线条和谐统一。直观这套军用“就餐凭证”,除刷色不同外,其它两面的构图花纹,粗看似乎一样,细赏微处不但有明显变化,而且花样无穷。特别是红色“壹餐”券,券面的上下框花边内蕴藏着许多放光芒的五角星。全套面额设置在左右边的“壹餐”、“壹天”、“叁天”的衬底纹,都是用不同的花框作陪衬,即简洁又恰到好处。
军用“就餐凭证”,仅在越南战场上使用了近五个年头,随着援越部队班师回国,军用“就餐凭证”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因国家下达给部队的禁令非常严格,该套军用“就餐凭证”在入境时,几乎绝大部分被明令上交。由于极少数干部、战士因存放时遗忘,被混放在日常用品中夹带回国,使它成为了新中国票证遗物中的稀罕品。—见图
 
     
40余年过去了,这组打下同一历史时期烙印的“军用代金券”和军用“就餐凭证”,因存世量特別稀少,已成为了现代的珍贵文物。它不但是研究我国现代政治、军事、金融、经济等方面的史料,而且在收藏领域中也是很难遇到的特殊纸质“珍品”。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