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米油盐感受民生的大变迁

来源:未知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2-09-23

     柴米油盐,不但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必需品,而且是每个家庭日常生活中开门的第一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国60余年来,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柴米油盐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
 
   笔者收藏的生活票证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的是柴米油盐,今天我们通过这些柴米油盐票证,可以感受到62年前的一个贫穷落后国家,在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辉煌历程,仅从柴米油盐的民生大变迁中,就真实记载了人民生活步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内涵。
 
    一、柴——从固体到气体
   它经历了柴火→散煤→蜂窝(藕)煤→罐装液化气→管道燃气。现在的年青人很少见到用柴火灶煮饭炒菜,但在上世纪五六十代,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烧火煮饭炒菜基本上用的是木柴和草类。当时木材属于国家的控制物质,成形的木料由有关部门统购统销,必需的生活用品也是凭票限量供应。作为柴火消耗的品种就只能是野生灌草和树木的枯枝,那时农村的小孩大都经历过上山砍(打)柴和拾树叶枯枝的活,城市中也经常见到走街串巷吆喝卖柴火和枯松球(松针树的果实)的柴贩。
 


 
    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城乡大多数家庭用散煤取代了柴火,虽然生活用煤是凭户按人限量发票证供应,却也能满足于每户煮饭炒菜和取暖的需要。当时凭票证供应的煤炭品种也比较多,有散煤、块煤、煤球和蜂窝煤等,由于蜂窝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只要在炉内留住了火种,就能随时开火烧水做饭,虽然售价贵一点,但深受家庭环境还不错的户主欢迎,一些条件差的家庭,也自立更生把散煤买回家,用自做的藕煤模具打蜂窝煤。当时在长沙地区找女婿有句俗话:想要讨得岳母娘喜欢,就要打得藕煤一千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城乡,人民的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双轨制经济的指导下,国家也放开生活用煤凭票证的政策,不少的城镇居民使用上了限量供应的罐装液化气。随着国家对民生工程的大力度投入,液化气放开供应得到了普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城镇家庭的生活用煤基本上被液化气取代。特别是近几年,管道燃气像自来水一样,已安装到新建的住宅和自然形成的居民区域,只要把卡一插、一拧开关,下厨操作非常方便。

 
 
    二、米——从吃饱到要吃好
    它经历了瓜菜→粗粮→杂粮→大米→精米→糙米。粮食是安邦治国之本,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在各种会议上,经常告诫:吃饭问题是一件头等大事,治理一个国家要以粮为钢全面发展。从1949年10月建国后到1993年初,我国的城镇人口粮食供应,基本上是由国家统购统销,1955年始,城镇每个居民户都有一本粮油供应证,按人口和工种不同,分为9等定量供应粮食。每个月的月底,由所在地的居民组长上门收户口薄和粮油供应证,统一交粮油供应部门按户口薄核实后,凭审核的登记数量发放市县级或乡镇级粮油票,再交还居民组发到各户。发放的粮油票在本级范围内,可供应粮油或购买粮油制品。各家各户凭证票到粮店排队买粮油,在当时是城镇购物中的一道风景线。对跨本级范围外出的居民,可凭粮证和粮油票到供应粮店兑换省级粮票,如要兑换全国粮票,还需单位证明到指定的粮管部门办理,因省票和国票是带油指标的,兑换时按定量折算收取油票。在当时,光有钱是不能充饥的,因为所有食品均需要凭粮票才能供应。


 
    笔者曾有过一次难忘的往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某县城办事的我,忘带粮票上路,下车后已到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虽然身上有几十元现钱,却无法进饮食店。后来把事办完后,饿得实在不行了,就走进一家副食品店,找营业员交涉,我忘带粮票,能否用一元钞票抵粮票买一斤饼干?那知接待我的女营业员脸色突变,像对待逃犯一样大声吼道:用钱抵粮票是投机倒把犯罪,你有钱无粮票肯定不是好人……。她的话还未说完,一位身着警服的公安二话没说,揪了我就走。倒霉的我真是昏了头,公然跑到隔墙就是城关镇派出所的这家副食店。好在我当时也是一名省会城市的公安,说明情况后,才知是另一位营业员见我可疑报了案,误会消除后,我虽然享受了一顿免费的午餐,但那时人民群众的觉悟,使我终身铭记难忘。
 
    由于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基本合理,精打细算的家庭尚能满足全家的吃喝,虽然供应的是库存几年的陈粮,因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口感也还过得去,如果肚大的家庭稍为放开吃一点,就得靠一斤粮票可换购红薯丝五斤等杂粮补充了。在农村就更艰苦了,虽然“粮食是我种”,由于很多原因亩产仅几百斤,除去上缴的国家规定公粮后,所剩再按人口和所挣劳动工分的分配,几乎只有一半的口粮,在农村当时最流行的口头语是“瓜菜半年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粮食市场放开后,粮证和粮票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不但市民能吃饱,而且供应的品种也繁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对吃也慢慢讲究起来,从最先吃本年的新米,后流行泰国香米等精品。一些条件好的家庭,现在已不全吃精米了,而是精米、糙米、杂粮搭着吃,因营养专家经常在煤体上说,糙米和杂粮的营养价值更高、更全面。
 
 
    三、油——从没油吃到不吃油
    它经历了无油吃→猪油→植物油→转基因油→非转基因油→山茶油和橄榄油。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食用油是很稀缺的。当时很多家庭按计划或凭票证买猪肉时,选择的猪肉越肥越好,所以去肉店买肉时,营业员往往先割瘦肉再搭相应的肥肉,因为肥肉比瘦肉俏,买回的肥肉可以供炒菜时作油料。而按人定量的植物食用油票,由于定额较少,家家户户的菜里难见油花。如果在食堂用餐,菜里基本上没油水,笔者在吃食堂时,也经历过洗锅水中放点酸菜和盐,就变成了餐餐固有的酸菜汤。而我家里就更酷了,当时妹妹在读大学,每个星期六回家,我妈妈会为她用肥肉炼成的猪油,用瓶子装好带到学校,吃饭时舀一勺放进饭里,这样吃起来又香又耐饿。她每次回家都诉苦,说从农村来的同学,因学校食堂的清汤寡水搞得饥肠辘辘,知道我带了猪油后个个都来舀,不到两天就空瓶了。而我也在每周六享一点口福,妈妈会把炼油后的油渣,放些大蒜和椒辣做一碗菜,或把油渣放进青菜一起炒,吃起来真的很有风味。
 
 
    改革开放以后,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油料生产飞跃,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的品种逐渐多了起来。植物油基本代替了动物油,市场上的猪肉经营者对肥肉也头痛了,价格比瘦肉便宜一半还不俏。前几年,市场上出现了转基因食用油,后因专家的争议,国家规定厂家只能生产“非转基因”的食用油。
 
    随着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对吃油也讲究起来了,市场上的山茶油甚至橄榄油成为了抢手货。我单位有一位冯女士,人到中年身体慢慢发福,她听说山茶油和橄榄油是一种“吃不胖”又防脂肪肝的油,现在她把这两种油成为了炒菜的必用油。如今,更有少数爱美的女孩,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白水煮青菜”不放一滴油,说是时尚的彻底回归原始,造成因营养失调弄得人无血色,还说是肌肤白了人变美了,这样一种违反饮食常规的行为,对爱美的女孩要引起注意哦,千万别采用这种强制性的方式。
 
 
 
    四、盐——从粗粒到精细再到营养补充
    它经历了从粗盐→细盐→含碘盐→补钙盐。盐是人们饮食生活中少不了调味品,它不但具有药用价值,而且是维护人体成长的必需品,中国自古以来,盐的产销一直是由官方调控的。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盐的供应是按计划凭票,而那时候吃的盐都没有经过精加工,是从盐厂晒干打碎后就直接投放市场,由于买的盐全是绿豆大小状的颗粒形,炒菜时盐要和菜同时下锅,否则菜熟了盐还未溶化,吃时不但菜缺口味还会嚼到盐。

 
    随着时光的流转,食盐的产销有了很大的改进,厂家对矿盐、井盐、海盐的加工也进入了深度,出厂时不再是颗粒形了,经洗刷碾压后的细盐又白又干净,再经过分装成不同规格一袋的小包装,销售时不但没有二次污染,而且食用起来既方便又卫生。
 
    改革开放后,食用盐取消了凭票供应,一些喜爱做泡菜和腌酸菜的中老年人,想用粗盐作调料都很难了。二十一世纪前后,国家为了预防“大脖子病”,要求在盐里加碘,目前又细又白的加碘盐已占领了整个市场,品种也多了起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盐不光是用来调味,而且加入到补充各种微量原素的行列,超市里各种营养强化盐都有卖,什么加钙、加锌、补血等繁多,并且还有专门滋润嗓子的“盐花”。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