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元曲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5-05-23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艺术成就上体现了它独有的特色与魅力,它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是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一、元曲的形成过程
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灿烂的文学魅力。元曲原本来源民间流传的所谓 “蕃曲”、“胡乐”,是随着元朝入主中原以后逐渐兴起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并以其题材广泛自由、语言通俗活泼、风格清新生动的表现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一样,立即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艺术形式。在元代社会,读书人当时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由于当时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此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在不少的原创作品中,几乎都是赤裸裸地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指向社会各领域的弊端,其中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作品居多。所以“元曲”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和大胆。
1、元曲作为一种源于诗歌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元代文学形成的主体。所谓元曲,又叫元代杂剧,是盛行于元代时期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包含散曲与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分,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分,双方有着密切而有独立。
2、元曲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源于宋词这种通俗文学形式。元曲的形成是由民间歌姬流传的词赋小调,经过文人文学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从作品内涵的发展来看,元曲的兴盛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了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特点,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在后期作品中,元曲逐渐脱离民间文学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琢练的手法,体现了雅正典丽的文学魅力。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淡化了;到了元末,南戏音乐融入散曲,不少作家则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
3、元代(公元1271—1368),是“元曲”的鼎盛时期。“元曲”作为当时的一种中国文学模式,迅速地走向了繁荣,它取得了堪与诗、词相比的并论地位。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而“散曲”却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称为“元代戏曲”。无轮怎样说,笔者认为他们是继唐诗、宋词以后,“元曲”继承和拓展了诗词的清丽婉转。
- 上一篇:两岸情怀同系南海
- 下一篇: 揭秘百元错币骗局:这些新闻全是骗人的
点击: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