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特殊时代的“红色身份证”——红袖标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17-04-22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极“左”路线干扰,在红卫兵运动的所谓“造反有理”声浪中,造反运动风起云涌。各机关、单位、院校和全国性、地区性群众纷纷成立名目繁多、派系林立的造反组织。各组织之间为了宣传本组织的立场、观点和派系,都要制作代表其“身份证”作用的红袖标,发放给本组织成员佩戴。
红袖标是“文革”特殊时代的产物,其规格尺寸大小各异,多数是用普通的红色(也有个别用黄色)棉布制作,少数用绸锻制作。袖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组织所在机关、单位、团体、地区。2、组织名称:如“红卫兵”、“造反军”、“造反总司令部”、“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八·二三”等。3、袖标上印有编号,并加盖起“防伪”作用的组织公章。袖标上的文字或图案,有油印、漆刷、刺绣(机绣)等三种,字体,可分为毛泽东手书体和印刷体两大类。图1-5  因全国的自发性造反组织多如牛毛,每一个组织成立或更名,都需要制作红袖标,曾一度造成全国各地红布供应紧张、缺货的局面。
为了抵制这种情况,1967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红卫兵今后新制标志应采用臂章胸章的通知》,该通知声称:最近公共用布特别是红布用量增加很多,其中有不少浪费现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节约闹革命”的号召,国务院建议各地红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组织,原有袖章能够不换的,就不要更换;确实需要新制的,应当学习革命战争时期的办法,采用尺寸较小的臂章或胸章。制造旗帜和其它用布,也要尽量节约,杜绝浪费。由此可见,当时红布的使用量是何等之多。红袖标,在“文革”一片红的“红海洋中”,是当时飞动得最高的一排巨浪。
为显示红袖标和红卫兵在“文革”中的政治内涵,原邮电部于1967.4.20发行了一套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邮票,全套11枚,其中第一枚《毛主席万岁》,就是毛泽东身着军装,佩戴红袖标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红卫兵的照片。——图6  接着1967.5.1又发行了一套《毛主席万岁》邮票,全套8枚,其中第四枚的票名,就是《毛主席和红卫兵在一起》的美术作品。——图7
40多年过去,“红海洋”的“文革”运动一去不返,当年的红袖标成为了新中国的一段历史。近年来,随着“文革遗物”收藏的兴起,红袖标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收藏者的关注,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普通型的,市场价大约在50元,若是较为特殊的,市场价均在100元左右,而最受青睐是印有毛泽东头像的,因十分稀少,市场价高达200元以上。文字邮票中的2枚文1·1—1,文2·8—14邮票,市场价均在600元左右。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