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孔庙圣像碑

来源:郴州网  作者:刘专可  时间:2013-04-27

   
    苏仙岭三绝碑,是郴州重要的文物古迹,尽人皆知。但是,过去郴州文庙里有一块巨幅孔子遗像石碑,也曾经名闻遐迩,知道的人就恐怕不多。
    我最早接触这件事,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门正大规模开展民间文学集成活动。当时我在商业部门工作,对民间文学颇为爱好,在乡村闾巷收集郴州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听郴县一位崔姓退休老教师讲到这块石碑离奇的发现经过:古代不知哪一朝,有一个官员来郴赴任。这名官员在经过距城不远的一座石桥时,马突然驻足不前,怎么鞭打也无济于事。官员于是下马查看,发现桥上覆盖一块巨大石碑,感觉有异。令人抬起石碑,发现下面竟镌刻着一副孔子画像,右上角还题有“吴道子笔”四字。官员惊得目瞪口呆,赶紧作揖跪拜,拂去石碑上的尘泥苔藓,清洗干净,用轿子抬进城中。以后就在文庙里专门砌了殿堂供奉。我听了这段故事,虽然感到新奇,但觉得这不是写民间故事的题材,加之崔老教师对石碑没有提供更多的情况,也就没有特别在意,只在心里记住了这件事。后来我调到了文化部门。90年代初,我为市电视台筹备拍摄的一部反映郴州著名的古商道—郴州至宜章九十里大道俗称“骡迹路”的电视系列片撰写脚本,为了解“骡迹路”有关情况,在夏天的一个晚上,采访了原郴州市文化馆的文物专干何力老先生。我们各自抽张小竹椅,相对坐在文化馆的走廊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说着说着,我突然想起孔子遗像碑,问他,他非常肯定的回答:“有,确实有,在文庙里,解放以后还在。我还拓了像。文化大革命搞运动,我是运动对象。怕受拖累,晚上一个人偷偷地烧掉了。可惜!可惜!” 说这话时,他倏地从竹椅上弹起,跺着脚连声叹气:“唉,蠢!蠢!”何力个高,单瘦,70多岁的老人,此时垂头弯腰,如同在台上接受大批判,我连忙扶起被他碰翻的竹椅,劝他坐下。待他情绪稍安,我问及石碑的下落。他沉思良久,语气悲切地说:“不清楚,省里也曾经派人来找过,没有找到。听人说埋进了附近的防空洞里。唉,要真是这样就好啰!”那神态,使我为之动容。这次夜访,再次引起我对孔子遗像碑的关注,并对该碑的去向产生浓郁兴趣。于是我在工作学习之余,不恤劳神费时,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民间采访,开始追寻孔子遗像碑的确切下落。
    孔子遗像碑存于郴州文庙。文庙是古代官办的集祀典和治学于一体的特殊场所。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起着宣扬教化、彰显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据志书记载,南宋以前,郴州文庙在郡城东隅,即今市公安局院内。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知州薛彦博改迁至城外西隅,即今市农机局、市机械局、市计量局所在区域。以后各朝多有修葺,但地址沿袭未改。清康熙年间,文庙两度搬迁。先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知州陈邦器因文庙在长期的战乱中,祠庑堂斋,颓废无存,遂另行择址在州城西隅重建,即今军分区大院内。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知州范廷谋以文庙“狭小之制非所以尊圣人也,倾颓之势非所以隆俎豆也”,又花巨资将文庙迁回宋元明旧址。咸丰二年(公元1852)秋,太平军占据郴州,尽行捣毁寺庙,文庙受到严重毁坏,同治三年(公元1864),知州张济远历时五载,进行大规模重修。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知州曾庆薄筹款对文庙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葺。翌年,朝廷推行新政,废止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文庙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