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困扰邮市的“陷阱”和骗术(5)
来源:湖南收藏网原创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3-06-01
2、骗术之B—化学处理的邮票
邮票印刷过程中出现的错色、漏色等现象,属于生产质量事故。这类邮票一般都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但偶尔也会有极少部分从印刷厂流出,被一些集邮者视为难得的变体票。刻意搜求变体票,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集邮爱好,因为在国际集邮界,都把其看作是品相不好的邮票,并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另外,在大批量、多版次印刷邮票(例如长期使用的普通邮票,反复印刷次数频繁、版别复杂)中,会出现不同版次邮票的刷色差异,这是-种不可避免的情况。邮学界的爱好者对其收集研究,属于一种邮票版式研究的课题和学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集邮者对某枚非正常的邮票刷色差异感兴趣,有二层意思,-是量少物稀为贵,二是经媒体爆光后进入炒作是邮市惯例,近利在咫尺。殊不知,人为的不理智反而替伪造者提供了从中渔利的机会。他们根据各种化学反应能够使纸张、油墨产生不同变色的特点,人为制造出变色邮票,去迎合集邮者的各种需求。笔者认为,人工伪造的变色邮票,是对邮票的一种破坏性变造,不仅改变了邮票的刷色,而且也使邮票的纸张、油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也是一种对国家有价票证的破坏行为,被变造的票品完全丧失了自身的外观特征和原有的价值,使之成为一纸“废品”。
㈠、哪些原因会引起邮票变色(褪色)呢?
首先是所使用的油墨。虽然各种印刷方法采用的油墨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主要原料基本都是由亚麻仁油提炼的凡立油和不同色素的颜料粉。这些经过化学提炼而成的颜料,全都具有化学性质(即不稳定性)。但油墨厂家生产的专用油墨,都是经过耐光、耐水、耐热、耐酸、耐碱等方面的技术处理,产品属于达到了一定质量标准的高级油墨,技术指标也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变色,从而保证了刷色上的质量稳定性。
通常印刷邮票所用油墨的各种技术指标都是相同的。如果油墨的技术指标不一样,其褪色速度就不一样,这时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邮票变色。近几年引起反响较大的新中国变色邮票,是1977 年发行的J.13“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和1981 年发行的T.62“中国陶瓷——磁州窑系”。如J.13 邮票上周恩来的脸部,红色不是用的专色油墨印刷,而是用红、蓝、黄三原色叠印出来的。其中的金光红油墨的耐光等级只有3 级,而中蓝油墨却是8 级。因此,这套邮票中红色非常容易褪掉。当红色褪掉后就只剩下了中蓝色和黄色,形成褪色后的邮票上,周恩来的脸部呈青绿色,这是属于-种邮票的自然褪色,并不是真正的变体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