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困扰邮市的“陷阱”和骗术(9)
来源:湖南收藏网原创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3-06-01
作伪者采用的方法; 达到的变色效果; 邮票变色的特点; 稀盐酸 =橄绿色变成银灰色,=草绿色变成蓝色,=棕红色变成赭黄,并能除去油墨中的黄色颜料且色彩比原刷色更鲜明。 高锰酸钾、草酸= 红色变成橙色 。 氢氧化钠=紫色变成红色,=蓝色变成紫色或天蓝色,=绿色变成花青色或蓝色。 酒精=紫色变成蓝色,=橙色变成绿色,=桔黄变成灰色,=红色变成白纸(无色)。 阳光下暴晒=棕色变成橄绿色,=深桔色变成桔黄色,=红色自然消失。
鉴别的方法:凡是用化学试剂或阳光暴晒的变造邮品,都留有质变方面形成的痕迹,这是因为不同的化学原料,通过渗和改变了基因,从而伤害了纸质和墨性原有的元素,在显微镜下就可分辨出来。 三、跋语(不要视逆定理行为是“怪辟”)
作为一名邮品研究爱好者,在鉴辨邮品真伪的操作中,离不开“理论”(知识十领会)和“实踐”(逛邮市+买伪品)的双头并进。这两个“+”号的逻辑虽然有些怪诞离奇,如按释意肯定是属于匪夷所思、不合常理,但在实践中却大有作为。这是因为当代社会,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造假贩假耍手段也是与时并进,商品年代很多从理论上说不过去的人和事,在大千世界的变幻莫测中却到处有,要想挤进这变幻无常的市场,不但要身临其境,还必须具备技高-筹。别小看这“技高一筹”的作用,它是“知识+领会+逛市场+买伪品”=结晶。肯定有人对这个“技高一筹作用”持异议,我们先不作资质上的讨论,既是-名研究爱好者(不含专家),至少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了一些经验,才配得上自封研究爱好者。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知名的专家对高仿的赝品看走眼的事例,是见怪不足为奇。这可能是固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权威,为顾脸面走常规。对墨守旳知名专家来说,他们是难得逛-回邮市,更不会在市场上掏钱买伪品。造假贩假者也知道领导陪专家逛邮市是走过场,就是贩假者把高仿赝品交给专家鉴赏并称赞该票是最好销的爆涨票时,专家有可能未看懂或看懂了也不会当着领导的面说是假货。道理与某些邮市承包方在市场设立“鉴定处”一样,虚张声势唬不懂套路的,结症是因为利益与声誉之间的关系冲突,难得专家会讲真话。
笔者的跋语,是想集邮界的思维要提升,毕竟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变化,老成规必然性要更新換代。虽然过去积累的丰富经验确实是知识的财富,但“照本宣科”或“一成不变”是适应不了新事物。好比现代军事战争,不会再用人去冲锋陷阵和舍身炸雕堡,当今邮品的真伪鉴定,其道理也是一样的。造假者同样利用了高科技造假,而市场又是造假者繁殖的前沿阵地,这个阵地不光单靠邮政去占领,作为邮品研究者不仅要勤“光临”邮市,更要勤“光顾”邮市,“临”与“顾”是有区别的。勤光临邮市是当观赏“游客”,收获在于发现伪品;勤光顾邮市是当“顾客”,明知是伪品也要买。没有伪品进行研究怎么会出辨别成果,这就是“知识+领会+逛邮市+买伪品”=结晶的逻辑。其实道理很简单,研究者不做伪品实物的专项鉴定,哪会掌握一眼辨別出高仿赝品的技巧。所以,笔者得出的结论是逆向逻辑,“知识+领会”是-头,“逛市场+买伪品”是一头,前面的那头是通过书本知识融入领会,后面的这头是通过考察融入内在,这质与量的关系并驾挖掘出的必然是新成果。虽然逻辑有些逆向,却能使研究爱好者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供社会共享的成果才可称得上是纯正。笔者集邮50余年,爱好邮品研究20多年,在法定的机构面向社会搞邮品鉴定近10年,并在省市集邮协会担任了相应的职务,湖湘集邮界中多少还有点名气,我却有点乐意贴着地面与市场邮商、地摊贩、修补手、贩假者等交朋友,甚至还装傻掏钱买仿造较好的伪品,像T46猴票、第三轮生肖方连、上海世愽会全套版票等我真假邮票都有,这是为什么呢?图的是有一手信息和实物作为研究佐证。没有假票作范本,怎会分辨出真票与伪票的特征,只有用科学事实说话,才能使人从认识到接受。近年来,笔者利用逛邮市、买伪票和在社团鉴定邮币获取的信息,综合性写出了有血有肉的案例描述经过,先后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建党90周年论文集〉、〈集邮增刊29期〉和〈集邮愽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东方收藏〉等报刊上发表的“试论T46庚申年猴票的真伪鉴定”、“小‘-片红’邮票的真伪鉴定”、“第三轮生肖邮票的真假辨别”、“纪43邮票3—3图案的定论”、“癸巳年邮票真伪辨別”、“邮票修补与作伪辨别”等文章,对优化集邮市场环境,提高集邮和投资者的警惕性有-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