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千年女尸发掘记

来源:未知  作者:卢伯雄  时间:2012-07-21

  1971年冬,一家部队医院在长沙东郊挖掘地下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喷气、冒火的洞穴。经考古人员发掘,其中埋藏着数千件珍贵文物及一具完好无损的女尸,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之谜由此得以揭开。
 
“备战”备到马王堆
 
   随着1968年8月苏军突然入侵捷克,战争的乌云开始在中苏边境蔓延滚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战争信号,林彪以独特的军事嗅觉,当即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提出警告:“中国很快将会遭到苏联的进攻,备战工作应立即实施。”他的一家之言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于是,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出现了以防原子武器为主要目的的备战风潮。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七亿人都积极地投入到挖掘防空掩体的备战事宜中。 
 
   许多年后,已经退休的原解放军三六六医院副院长白明柱对那个晚上发生的一切仍记忆犹新。 
 
   那个晚上他很疲惫,紧张忙碌了一天的他正在床上呼呼大睡,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战备,紧急战备。”参谋在暗夜中回答。 
 
。在会议室里,院长宣布:“为了尽快落实林副主席的最高指示,军区党委和后勤部党委决定,从现在开始,各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即刻向长沙以外的山区疏散。”院长言简意赅,说到此处戛然而止。 
 
   沉默了一会儿,院长又开始发话:“军区其他兄弟部队今天夜间已开始陆续撤离长沙,向韶山、衡山一带山区转移,我们三六六医院比不得野战部队,但也不能落后,大家看,我们撤往什么地方合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泛起紧张、焦虑与不安的神色,偶尔有人提出一个转移方案,又很快被否定。突然,坐在桌前一直默不作声的副院长白明柱脑海中蹦出了一个地方。此处位于浏阳河南岸、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距市中心约4公里。最明显的标志是有几个不太高的丘陵,同时有两个高大的马鞍状的土包相连,俗称马王堆。由于那里人烟稀少,有山有水,风景独特,建国后,湖南省委选择此地盖了几十间房子,设置了一个老干部
疗养院。文革中,红卫兵闹事之后,这个院落便闲置起来,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白明柱将此处的情况说出后,院长、政委当场拍板:“好,就是它。”
 
地洞突然窜出蓝色火焰
 
   三六六医院官兵们在马王堆安营扎寨了。他们一边修补房屋,一边建筑防空掩体。当他们在马王堆土包下相继掘出两个20多米深的洞穴,地下却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院务处长闻报来到施工现场,并亲自钻进洞中打着手电筒四处检查。面对坚硬的土层,处长让两名土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士兵拿起钢钎对准花斑土“叮叮当当”地钻了约牛个小时,就在钢钎最后一次从花斑土中抽出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气体。 
 
   就在同一时刻,院务处长斜倚在洞壁上,划着了一根火柴准备点烟。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含在嘴上的那根香烟尚未点着.火种却与从钻孔里冒出的气体遭遇,随着“砰”地一声响动,一团火球在洞中爆响并燃烧起来,院务处长怔愣片刻,本能地说了句“大事不好,快跑——”,箭一样从洞中蹿出,其他战土在极度的惊恐中,也跟着“呼呼隆隆”地涌出洞来。士兵们发现院务处长的眉毛已被烧焦,两眼流着泪,红肿的脸上布满了点点簇簇的水泡,极像田野里散落着的小坟包。 
 
   分管后勤和战备工作的副院长白明柱很快赶到现场。他大着胆子摸到洞穴的尽头,竟见有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像一条扭动摇摆的蛇,“哧哧”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白明柱大惊,在他几十年戎马生涯和医务工作中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奇景异情。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小心翼翼地退出洞口,飞奔到院长、政委的办公室汇报。
 
   “有备无患。”了解情况后,院长下达了命令:“现场官兵立即撤离该区域,并做好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立即报告军区司令部,建议火速派工兵团前来医院,用探雷器进行勘探。” 
   约两个小时后,一个排的工兵携带探雷和排雷仪器,大汗淋漓地从野外奔来,进入洞中勘察。此时钻孔中喷射的火焰依然没有减弱,仍呈蛇状向外窜动。工兵们架起仪器在四周仔细勘探了一番,没有发现炸弹的踪迹,只隐约捕捉到一块面积硕大的异常阴影。这个阴影到底是什么物体,对人类世界是吉是凶,会不会构成威胁,他们难以作出判断,只好暂时撤出洞外,将情况上报团部,留待首长和探测专家研究后作出明确的指示。
 
   年轻的团部首长听完汇报,亦不知如何是好,忙派人将工兵团最富经验的一个工程师找来询问。这名老军人听完介绍,思索了一会说:“早些时候我听说那里有古墓,是不是遇上了墓葬?”为了证实这个推断,在团长和政委的陪同下,老工程师亲自乘车来到马王堆作实地勘察,当他从洞穴中走出来时,关于此处是一座古墓的论断似乎得到了证实。
 
   既然此处埋藏的不是炸弹而是一座古墓,医院首长们感到虚惊一场并有点淡淡的遗憾的同时,决定将这一情况报告军区后勤部,请示如何处理。 
 
   几翻辗转,在离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整整过去3天3夜之后,也就是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革委会副主任(注:副馆长)侯良终于接到了发现墓葬的电话。他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这座古墓遭到了破坏。 
 
   侯良顾不得再想下去,立即将身边的老技工张欣如与年轻的业务人员熊传薪叫过来,简单说了下情况,三人急如星火地向马王堆赶去。来到现场,见挖开的洞内仍有气体从孔内冒出,侯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老张,我看这气体很神秘,你俩先在这里守着,我到医院去借个氧气袋,看能不能收集些气体回去研究。”说完,他走出洞口,一路小跑向医院病房奔去。当侯良拿着氧气袋重回洞中,对准钻孔收集时,因气体己极其微弱,收集未能成功。这个失败由此也成为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后;科研工作中的一大遗憾——墓中那闻名于世的女尸以及保存完好的文物都与这神秘气体息息相关。几个人走出洞穴,又到另外一个洞中进行观察,虽不见有气体冒出,却已是凌乱不堪。洞中底部的土明显不是原生土而是墓坑的填土,东壁发现一处椭圆形的白膏泥。张欣如用自带的锄头挖了几下,很快发现了木炭,再挖下去,又发现了一根保存完好的硕大的木枋。见此情形,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说:“这是一座墓,与刚才发现的那个墓并列,看来这下面是一个墓群,可能宝贝还在,了不得啦!”侯良望着眼前的洞口,既惊且喜,悄声说道:“不要再挖下去了,赶快复原,要是被外边的人知道,走漏了消息,就坏事了。”张欣如听罢,与熊传薪一起动手把挖开的洞口复员。
   第二天上午,侯良找来革委会的几个成员说明了情况,提出:“马王堆古墓已被发现,是回填还是发掘?”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不能再做过去“老夫子”们那种打洞掏宝的傻事和错事了,如果要发掘,就要严格按照田野考古程序,先上报中央和省里批准,然后再组织科学发掘。
拉开发掘大帷幕
 
   为争取时间,当天下午,侯良打长途电话找到正在北京故宫帮助国务院图博口进行出国文物展览筹备工作的湖南省博物馆馆员高至喜,让他速向国务院图博口文物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冶秋汇报,请示可否发掘? 
 
   高至喜不敢怠慢,很快找到王冶秋作了汇报,王冶秋听后很干脆地说:“那就发掘吧。”于是,挖掘古墓的工作浩浩荡荡地开始了。 
 
   1972年1月16日上午8时,参加马王堆的发掘者,全部来到博物馆集合。根据事前安排,由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崔志刚负责全面统筹,副馆长侯良负责业务,熊传薪负责考古组,杜丁华负责文管组,蓝庆祥负责保管组,杨森、张欣如负责文物修复组,石明初负责总务,女讲解员陈美如、向利群和16名同行的姐妹游振群等协助各组工作。 
 
   各路人马到齐后,馆领导给考古技术人员配发了一架相机、十几个胶卷和测量、绘图等简单的考古工具。另外每人配发了一把铁锨、一根扁担、两个箩筐,算是发掘工具。由于马王堆地区偏远,不通公共汽车,馆领导咬着牙拨出一点发掘经费买了一辆脚踏三轮车,作为留在馆内的炊事员石明初每天中午到工地送饭和运载其他大件工具的专车,其他发掘人员往返则一律步行。
 
  30多名发掘者在崔志刚、侯良的带领下,挑筐搭担,呼呼啦啦地迈出博物馆大门,迎着初升的朝阳,向马王堆走去。
 
  到达目的地,待熊传薪率领考古组人员,对面前两个庞然大物进行了照相、绘图后,经过现场论证,决定最先发掘东侧已被掘开洞穴并泄漏气体的那座古墓,并将其编为一号,西侧紧连的另一座则被编为二号。
 
  1月16日上午10点32分,随着侯良挥动铁锨对荒草飘零的大土包刨下第一铲土,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拉开了帷幕。
 
棺椁初露,千年竹席顷刻朽没
 
   随着发掘的继续,一个硕大的方形墓穴渐渐显露出来。从墓口往下,墓穴的四周是一层又一层的土质台阶,每层台阶的高度和宽度都是一米左右,每下一层台阶,墓口四周就各收缩一米。整个墓穴呈漏斗状自上而下不断延伸。 
 
   为了能尽快地结束封土层的全部发掘工作,崔志刚和侯良决定派人到长沙市学校求援,条件是由博物馆的人无偿为学校讲历史课。经过协商,全市共有九所中学和三所大专院校表示愿意支援发掘。青年学生们的到来,使得工地上骤然增添了蓬勃的生机,发掘进度明显加快。很快,墓坑的夯土清理完毕,棺椁外层的白膏泥开始大面积地显露出来了。白膏泥又名微晶高岭土,颜色白中带青,酷似糯米粑一样又软又黏。现场发掘的几个老技工欣喜地用锄头敲着软软的白膏泥说:“看吧,只要有了这个保护神,墓中的宝贝就不会坏了。”一席话除掉了一直蒙在众人心头的阴影,现场又活跃起来了。大家集中精力一铲铲、一筐筐地清理又黏又柔像糯米糕一样的白膏泥。
 
  本想这白膏泥最厚不会超过半米,因为长沙附近发掘的几百座墓葬中,白膏泥最厚也不过是几公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墓穴的白膏泥竟厚达1.3米。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白膏泥的下部,又露出了一片乌黑的木炭。木炭也像白膏泥一样,密不透风地包裹着一个尚不明真相但可能是棺椁的庞然大物,其厚度为40~50厘米。
 
   当一万多斤的白泥膏和木炭被取出后,发掘人员又发现了覆盖在墓室中那个庞然大物上的竹席。一张张竹席刚一出土,都呈嫩黄色,光亮如新,如同刚从编织厂运来的一样,令人惊叹喜爱。但正当考古人员紧张忙碌地照相、绘图、记录时,所有的发掘人员都清楚地看到,那嫩黄崭新的竹席,如同阳光灿烂的天空突然被一块乌云笼罩,这乌云在狂风的卷动下,飞奔四散开来,瞬间将整个天际变成暮色——未等将图绘完,嫩黄光亮的竹席已全部变成黑色的朽物。现场中有经验的发掘人员在颇感痛惜的同时,不禁仰天长叹:“这是接触了空气的缘故啊。”
 
   当最后一张竹席被揭开,大家梦寐以求的巨大棺椁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经测量,这个棺椁安放在距墓口16米的深处,长6.67米,宽4.88米,从上层外椁盖顶至棺椁的垫木底,通高2.8米。
 
   望着前所未见并完好无损的巨大棺椁,发掘人员在惊喜之余,又为自己能否胜任如此巨大财富的清理而感到心中无底。崔志刚和侯良在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对墓主以及墓中文物作了大体估计后,决定向省委、省革委会汇报,同时向北京方面汇报和求援。同上次一样,侯良拨通了长途电话,找到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帮助国务院图博口工作的高至喜,请他将情况报告王冶秋,并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要求派专家赴长沙指导、协助发掘和清理工作。高至喜放下电话,立即行动起来。至此,马王堆古墓默默无闻的前期发掘宣告结束,一个中央与地方协作的划时代的大发掘的辉煌时期随之到来。(未完待续)
 木棺内躺着一个叫辛追的女人
 
   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副主任王与技术修复专家白荣金到达长沙后,4月17日上午10时,考古发掘人员下到墓穴内,准备揭椁开棺。
 
   开启棺椁是白荣金的拿手好戏。只见他将六把锥形锐器和六个铁钩,一点点插入椁框的搭榫部,再用撬杠慢慢使四根方木渐渐脱离、移动,木棺的外框便轰然解体,纷纷坠地。 
接下来,就是对盖板的揭取。几十名发掘人员手扒盖板的边缘,随着省委派来的现场指挥者马琦一声号令,所有人一齐用力,宽大而厚重的木板腾空而起;紧接着,另外四块盖板陆续被揭开。这时,大家发现除这一层外,里面还有一层椁板,随即又以同样的方法,接连打开了两层椁板。至此,一个埋藏千年的地下宝库豁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 
    这是一个结构呈“井”字形的椁室,中间是光亮如新、刻画各种纹饰和图画的棺木,棺木的四边,是四个巨大的边箱,边箱里塞满了数以千计的奇珍异宝,这些宝物在阳光照耀下灿烂生辉,耀眼夺目。这一发现实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场者先是被惊得目瞪口呆,接着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这是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稀世珍宝啊!
 
   墓室椁内的头箱实属罕见,内中摆设更是奇特,箱内两侧摆着古代贵族常用的色彩鲜艳的漆屏风、漆几、绣花枕头和两个在汉代称为漆奁的化妆盒。将这些小盒子打开,皆为化妆用品,形同现代人类常见的唇膏、胭脂、扑粉等物。同时,考古人员发现,另一个外观基本相似的单层奁盒,里面除了5个小圆盒外,还放置一个小铜镜和镜擦子、镊、木梳、木篦等物,另外有一把环首小刀,这些无疑都是梳妆用具。
 
   如果说这个奁盒仅仅是一堆化妆品和梳妆用具,不足以引起发掘人员重视,另一件器物却让发掘人员刮目相看,视若珍宝——就在这个普通的化装盒内,藏有一枚角质印章,上写“妾辛追”3个字。妾为古代妇女的谦称,那么“辛追”两字当是这个墓主人的名字。正是有了这个角质印章,世人才得以知道马王堆一号古墓棺内的墓主,是一个叫辛追的女人。
 
 
她的棺木与天子棺木同一级别
 
   椁内四个边箱的文物陆续被取出,转移到博物馆内存放妥当。但大家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谁都知道,位于井椁中央的那个巨大的内棺才是古墓的核心,里边匿藏着这座千年古墓的最大秘密。经过反复研究后,发掘人员还是决定以白荣金的老办法来打开木棺。几个小时后,木棺被打开了。这时,大家发现,所打开的不过是一层外棺,看来里边尚有一层或几层还没有打开。发掘人员再次开始了开棺行动。
 
   与第一层不同的是,面前的这层木棺,每一面都用漆涂画了极其美丽的黑地彩绘。紧接着,第三层木棺又露了出来。这是一副朱地彩棺,是先用鲜红的朱漆为地,然后以青绿、赤褐、藕荷、黄、白等较明快亮丽的颜色,彩绘出行云流水般的图画。挖掘至此,大家都吸了一口气。按照史料中的“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这一说法,已经开到第三层木棺的墓主,当是诸公一级的人物了!
 
   内棺的外表,用橘红和青黑二色羽毛贴成了菱形图案,盖板上则平铺着一幅大型的彩绘帛画,画着天上、人间、地下三种景象,中间绘着一个老年妇女拄杖缓行,整幅画面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绘成,线条流畅,描绘精细。尽管有些地方模糊不清,但从清晰处可见到,在色彩处理上,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对比鲜明强烈,色彩绚丽灿烂,堪称是中国古代帛画艺术中前所未见的杰作。
   王以惊喜的心情对崔志刚说道:“崔馆长,即使这个墓什么也没有挖出来,仅是这一幅画就足够了,这可是谁也没见过的无价之宝啊。”待众人小心翼翼地揭取下帛画之后,已是4月27日凌晨3点多钟。发掘人员稍作休整,又把目光转向了内棺。
 
   此次行动显然有些缓慢,从4月27日凌晨4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众人绞尽脑汁,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将棺盖打开了。谁知盖板刚一掀起,就有一股令人难闻的酸臭味冲将出来,在场的人都感到了这股气味的冲击。但此时的发掘者却喜从中来,因为这股臭味就是一种报喜的信号,它意味着墓主的尸体很可能尚未完全腐朽。 
 
   只见棺内装载着约有半棺的无色透明液体,不知这些液体是人葬时有意投放,还是后来地下水的渗透所致。在这神秘的棺液之中,停放着一堆外表被捆成长条的丝织品。从外表看去,丝织品被腐蚀的程度不大,墓主人的尸身或好或朽都应该在这一堆被捆成长条的物件之中。由于棺中液体太多,现场清理极其困难。经考古专家王提议,现场的发掘领导者决定将内三层木棺整体取出,运往博物馆再行清理。至此,自1972年1月16日开始的马王堆一号古墓的田野考古发掘,算是暂告一个段落。
 
夜半开棺,他摸到了一块像皮一样柔软的东西
 
    然而,就在当天夜里,当王、白两人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原来是军区的首长们听说从坟里拉回去的棺材里边有女尸,想要当晚就开棺验尸,看个究竟。
 
  无奈之下,王、白二人来到了博物馆停放木棺的大厅,准备验尸。二人先将棺内一些零散的随葬品取出,然后小心翼翼地提取丝织品。这些丝织品表面光亮如新,实际却像豆腐渣一样,稍不留神就会搞烂弄碎。当两人慢慢地将两层棉袍,以及捆扎在尸身上的九条丝带全部清理完毕后,已是次日凌晨一点多钟。若按这样的进度,怕是再有三天三夜也难以见到墓主的尊容。面对此情,焦躁难耐的领导者们经过暂短的商量后,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开天窗的方式速战速决,力争在天亮前见到墓主的真容。 
 
    当崔志刚把上述意见说出后,执刀的白荣金让人用手绢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不解地问:“这各个击破和开天窗是什么意思?”“我年轻时打过游击战,知道是咋回事儿,各个击破嘛,就是找准一点狠打猛击;这开天窗嘛,就是照准尸体的头部,用刀子把外面包扎的衣服,一刀切透,这样不就看到尸体的脸了?”一位军人抢先解释着。
 
   王、白荣金听罢,心猛地往下一沉,若如同切西瓜一样一刀切下去,包扎尸体的衣服将全部人为地遭到破坏,其损失无法估量。于是王劝说道:“我看就不要开了吧,一具尸体谁没见过?真要见,等明天、后天打开再看吧。”
 
“不行,今晚必须打开,先看个脸就行。”另一个首长模样的军人命令着。
 
   见无妥协的余地,王暗自长叹一声,对白荣金说:“那就开吧,反正今晚各位领导都在,出了问题自有领导和各位首长负责就是。”
   于是,王、白荣金只得重新操刀,对准女尸头部的大体位置切开了一个边长约为30公分的四方形口子,因对丝绸包裹的厚度无法准确地把握,主刀人白荣金只能慢慢地、试探性地逐层往下切割。当切割到第二十层时,白荣金摘下手套,将一个手指悄悄地沿着缝隙伸了下去。就在这一刻,他感觉到一块橡皮样柔软的东西和自己的手指尖接触了,他的心蓦地一震,略微用力向四周按了几下,这块橡皮样的东西依然软中带硬,且富有弹性。凭着一种直觉,白荣金感到自己手指触摸的地方,就是女尸的脑门。 
 
   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对正在绘图、记录的王悄悄说道:“我的手有点发抖了,你再来一下吧。”白荣金快速而敏捷地将王的一个手指顺着缝隙按了下去。王怔了一下,不禁抬起头望着白荣金,面露惊喜的神色,刚要说句什么,白荣金却射来一个神秘的眼神。
  经过短暂的思考,白荣金抬手看了看腕上的手表,对身边观望的领导、首长们说:“哎呀,实在是太难搞了,我的脑子像木头一样转不动了,今晚是不是就算了,明天再来看吧。”
 
  王早已明白了白荣金的心思,趁机停刀说道:“我的脑子也是一样,实在难以操作了。再说若真的出了完整的女尸,郭老(郭沫若)也没看到,周总理也没看到,要是出点差错,怪罪下来怎么办?” 
 
   面对王、白两人的劝说,围观的太太、小姐们也觉得困顿至极,难以再等待下去了,便以愤懑、遗憾的语气嚷嚷道:“俺可实在受不了了,明天就明天,赶快回家吧……”
 
千年女尸看上去竟如同刚刚死去
 
   4月29日上午10时,王、白荣金再次来到博物馆停放木棺的楼内大厅,继续昨晚未完成的工作。 
 
   随着包裹着尸体的丝绸被一一揭取,一具女尸随之显露出来。 
 
   当女尸一丝不挂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为之惊奇。只见女尸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看上去如同刚刚死去。伸展的双手各握一绣花小香囊,内盛香草。考古人员用手指在她的脑门、胸部以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开,凹下去的肌肉和皮肤很快又弹起来恢复原状广掀动四肢,各关节可自由弯曲。更令人惊奇的是,女尸眼睑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薄薄的鼓膜完好无损,就连脚指的指纹和皮肤的毛孔也清晰可见。 
 
   女尸的出现,令考古人员感到神奇和激动的同时;对于它的处置问题也让大家都劳神费力了许久。最后,侯良还是让高至喜向王冶秋请示。王冶秋听罢,极其干脆明确地指示道:“女尸应妥善保存。” 
 
  湖南方面接到高至喜转达的电话,决定按王冶秋的指示执行,但怎样保存,却没人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他们向北京、上海等地的微生物研究所询问,对方的回答是:“对这样的古尸保护毫无经验,不能承担此任。”
 
  天气越来越热,气温在不断升高,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们对女尸的保护一筹莫展,只好一边四处求援,一边不断地向冰库买冰,以降低盛放女尸大厅的温度。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已是5月中旬,求援却仍然毫无结果。正在大家焦虑不安时,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的青年助教刘里侯找到侯良:“我们正在给学生们讲人体解剖课,但缺少标本,听说你们挖出了一具古尸,能不能送给我们作教学的标本?”
 
  侯良怔怔地看着这个高个子青年教师,突然一拍大腿大声说“嗨,有了。” 
 
  他热情地拉着刘里侯在一个土坎上坐下说:“我们正为保护问题发愁呢,你们能否协助我们解决它的保护问题……”随后,侯良将女尸的重要价值以及保护的意义,连同保护的困难有声有色地向刘里侯描绘了一番。刘当场就答应回去请示,争取协助博物馆解决这个难题。
 
   第二天,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组长王鹏程副教授,果然带助手曾嘉明、刘里侯等来到博物馆。验过女尸后,王说道:“像这样古老尸体的保护,我们没研究过,看表面似乎完好,怕的是内部器官腐朽变质,现在当务之急是保证内部器官不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腐烂,至少应减缓腐烂。”于是,王鹏程决定向其体内注射酒精与福尔马林混合液,以保护内脏器官。当混合液慢慢地注人尸身之后,尸体的脉管随即鼓起,然后逐渐延伸、扩散,几乎和给现代人注射没有什么区别。
 
   做完这一切,博物馆又专门制作了一个玻璃棺,将女尸移人盛放福尔马林溶液的棺内作防腐保护。令人头痛发愁的女尸保护问题总算得到了暂时解决。然而,当考古专家和博物馆领导把精力和目光转向出土的一千余件文物,并绞尽脑汁寻求处理、保护方法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狂飙正从天而降。
 
万人空巷为睹贵妇尊容
 
    女尸出土的消息很快走出博物馆在社会上传开,先是省、市头面人物和这些头面人物的家属及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再是各单位、机关、团体的公职人员怀着好奇心理,争相前来要一睹”贵夫人”的芳容;接下来长沙市民们纷纷出动,涌到博物馆瞧个稀奇。仅仅几天时间,博物馆已是人头攒动,形同集市。博物馆当即采取措施,将前来参观者拒之门外。
 
  此时已被某种好奇心理挑逗起来的各色人等却不甘心,一个个站在门口软缠硬磨,非要进门了却心愿。博物馆请求省委处理,将这股参观风潮遏制于萌芽之中。想不到省委某领导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文化组通知博物馆速作正式展出的准备。博物馆接到命令,虽不情愿,但不敢违抗,只好请来几个美工装修大厅,准备公开对外展出。
 
    为控制参观人数,尽可能地减少混乱,崔志刚、侯良等研究决定,将盛放女尸的玻璃棺放在一楼大厅,其他文物全部移人别处清理和保护。博物馆专门印制门票,每天发给长沙各单位1400张,并要求接到票的单位集体组织有秩序地前来参观,且只能看女尸,其他文物一概不得观看。至于无票者,当然不得进入。这个在没有办法阻止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办法,或可应付一时。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随着那1400张门票的发出,一场灾难性的狂飙巨浪席卷而来。 
 
    已拿到票的单位,听说这千年古尸可以观看,自是满心欢喜地组织干部、职工、家属纷纷来到博物馆先睹为快。而那些一时没有得到票的单位或个人,听说这千古奇观竟与自己无缘,满腹牢骚甚至心怀怨恨地向博物馆蜂拥而来。一时,博物馆大厅内外人头攒动,喊声不绝,各色人物争先恐后地向大厅涌去。最早进入大厅者了却了心愿之后无法出来,没有进入大厅的则拼命向里面挤撞,秩序顿时大乱。时值5月中下旬,长沙城已进入酷热阶段,参观者顶着滚滚热浪,个个脸上淌着汗水,在大厅内外挤撞着、叫喊着、争吵着、撕扯着,蚂蚁搬家似的挤成一片,滚成一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狂飙巨浪,博物馆的领导者如临大敌,立即设法予以阻止并组织人力疏散潮水般涌来的人群。既然大门已经打开,就再没有关闭的可能,更无人再去理会他们的劝阻了,一时间竟数万人向博物馆涌来。省里那位指示开放的军代表一听声势竟如此之大,也感到事情有些不妙,立
即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派20名警察前来维持秩序。但这20名警察跟汹涌的几万人潮相比,可谓沧海一粟,压根起不了任何作用。正当侯良等人再次准备求援时,更大的风暴降临了。
 
    由于有了外地“兵团”的加入,不但盛放女尸的大厅内外、人群云集,就连占地几百亩的烈士公园也已是人山人海。这些外地来的“兵团”因当天未能挤进大厅看到女尸,遂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在公园内驻扎下来,以便第二天或第三天再行向大厅“进攻”,整个公园瞬时变成了一座嗡嗡乱叫的难民营。
  
    长沙市委接到报告后,立即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增派60名警察前去维持秩序。但当60名警察赶到博物馆时,仍如同几块石子扔人江河湖海,浪花都没能激起就被滚滚巨浪吞没了。于是省委又指派专人组织街道、工厂等单位的保卫人员共200余民兵浩浩荡荡地开进博物馆。当这200人组成的民兵队伍开进后,不但未能制止混乱,反而加剧了事态的发展,因为有人疑神疑鬼地编造出:“中央要把女尸拉往北京,再不看就看不到了”的谣言,于是人群又以惊慌、渴望与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态,疯狂地向博物馆涌来。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现场局面已经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
新华社杀出个“程咬金”
 
    就在长沙城万人空巷,博物馆内人山人海之时,一个面庞清瘦的中年人也随着疯狂的人流来到了博物馆。此人就是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何其烈。
  
    当女尸刚在博物馆露面时,此人便向新华总社拍发了电稿。新华总社接到何其烈的电稿后,觉得此时公开发布马王堆汉墓发掘的消息为时尚早,遂只将此稿作为“内部参考”编发了出来,只在国家领导人内部传阅。
 
    然而,令何其烈想不到的是,出土的女尸尚未得到妥善处理和保护,新华社也未向外公布消息,湖南博物馆就莫名其妙地向社会开放展出,且闹出了一个乌烟瘴气的混乱局面。出于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和文化良知,他随着疯狂的人流进入博物馆院门,亲眼目睹了疯狂的场景后,又立即向新华总社
拍发了措辞激烈的电稿: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及女尸等千余件珍贵文物,在全部运往省博物馆后,正在进入清理和修复阶段。但不知什么原因,正在这些珍贵文物急待清理、修复、保护的过程中,省博物馆却于5月22日,在陈列室楼下突然将女尸公开对外展出了,一时引得三湘四水、大江南北的人蜂拥而至……展厅内空气污浊,闷热异常,女尸的保护受到严重侵害。当记者怀着不解的心情向博物馆方面询问,得到的回答是省委某领导指示这样做的。
  
    这份电稿拍发到新华总社后,总社领导指示立即将其编成“内部参考”,送中央及国务院领导人阅示。 
   “内参”很快转到总理办公室主任吴庆彤手中,吴阅后甚感惊讶,立即打电话转告王冶秋,对此事一直蒙在鼓里的王冶秋听罢,顿感事态严重,在怨恨与气恼之余,觉得不能再如此被动地蹲在办公室里听任事态发展了,必须亲临长沙看个究竟。想到这里,他立即驱车赶赴机场,以最快的速度飞赴长沙。
 
周恩来紧急指令
 
    王冶秋的突然到来,湖南方面极为重视,除派专人到机场迎接外,省内党政主要领导人专程到他下榻的湖南宾馆汇报情况,并要聆听“王老的指示”。 
     这个时候的王冶秋尚不知道,关于女尸的传闻也越来越多,大街小巷充斥着“那个2000多年的老太太突然坐了起来,冲参观的人群笑,长得像《红色娘子军》上跳芭蕾舞的吴清华一样漂亮……”这一类的谣言。
  
      当这种离奇的传闻传播开来后,涌往博物馆参观的人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一时间有数十人被踩伤,差点死于非命。
 
      鉴于这种危局,博物馆几次关门停展,但均未成功。一群又一群的人高喊着:“老子早晨4点钟就来等候,一天没吃饭,就是为了看那个老太太,和她说几句话,谁要关门就和谁拼命……”博物馆怕激化矛盾,将事情闹得不可收拾,只好再次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打开了大门。
   
      王冶秋在省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博物馆,当他目睹了人山人海的混乱局面后,极其恼怒地问:“这是干什么?”  “是对外展出女尸。”在身旁的文化组副组长张瑞同答。 
 
   “是谁叫你们展出的?”王冶秋大怒。
  
     当王冶秋将憋在肚子里的满腔怒火发泄完后,才同省委军、政领导人以及张瑞同等来到自己下榻的湖南宾馆了解情况,商量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天之后,王冶秋飞回北京,很快以书面形式向国务院作了详细汇报,并列出相应措施,请求中央批示。报告通过国务院办公厅秘书组,很快呈送给周恩来、康生;江青、叶剑英等领导人,6月11日,李先念、纪登奎作出了批示:“注意,千万不要把出土文物搞坏。同意。” 
    周恩来总理此时已身患重病。看完报告后,他即感到气恼和痛惜。于是,怀揣焦急不安的心情,他极其尖锐而严肃地批示道: 
    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中央、国务院。后来又人山人海地去参观,还有刮妖风的。出土尸身和衣着还有其它文物,非变质不可。请告占亚、李振军同志,立即采取办法,将尸身转移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学处理。待处理后,仍旧留湖南省博物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值班室打电话去,速办勿延。
 
     周恩来的批示通过电话传到湖南,当地党政领导人感到事态严重,一面向有关方面传达总理的指示,一面痛下决心,要立即制止混乱局面,尽快将女尸转移。
 
女尸深夜“遁逃”
  
    经过湖南省军政大员,以及博物馆的崔志刚、侯良等人的反复商讨,最后决定先将女尸转移到湖南省医学院冰室或冰窖保存。
 
   谁知刚和学院张世林院长谈完,对方就一口回绝道:“医学院压根就没有冰室,也没有冰窖,且连一台空调也没有,转移保护之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众人听罢,像挨了一记闷棍,皆哑口无言。面对尴尬的局面,崔志刚突然对张世林道:“你们虽无冰室,可是有地下室和防空洞啊,放在这两个地方也行。” 
 
    听罢此言,领导者们如同久旱的禾苗遇到甘霖,立即将低着的脑袋抬起来:“对,放在地下室或防空洞也可以,只要不暴露目标就行。”
 
    张世林百般不愿,最后,终于在众人的说服下,极不情愿地说到:“如果非要我们来抱这颗地雷,那就转移到医学院教学楼五层的一间房内匿藏起来吧。” 
 
    张解释:在文革的一次武斗中,楼上五层的房间内盛放一种叫做32P(磷)的玻璃瓶,被击碎,里边的32P(磷)洒了出来。武斗的双方大都是学医出身,自是知道这种32P,属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可致人于死命。于是,打斗的双方立即停止了交手,纷纷拖着血腥未于的棍棒逃到楼下。整个教学楼的五层此后便再也无人敢去了。事情已过去几年,当年砸碎的玻璃瓶内的32P(磷)剂量较小,且这种放射性元素极易挥发,对人体威胁已不是太大了。若将女尸放入其中,即使走漏消息,人群涌来还可利用放射性元素的余威加以震慑,不明真相的群众自然不敢前来围观。待群众的热情消减之后,再移人防空洞或地下室保存…… 
 
    听了张世林的介绍,众人相互看了一眼,觉得此法也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相继点头表示同意。
     6月下旬的一个风雨之夜,细雨断断续续地下着,天空不时传来阵阵雷声,整个长沙城笼罩在雾雨交织的夜幕中。此时,博物馆办公室悄悄闪出两个人影,在展厅和公园的墙角、大门外无声地转了一圈后,迅速退回办公室。 
 
      不多时,办公室又闪出5条黑影,顺着墙根慢慢向盛放女尸的一楼展厅靠近。当黑影来到展厅门口时,快速打开铁锁冲了进去。大厅里的灯光没有打开,几个黑影摸索着找到盛放女尸的玻璃棺,其中有两人用戴着长袖皮质手套的手将女尸抬起,另外三人趁机将玻璃棺轻轻掀翻,待将里边的液体全部倒出后,复将女尸放人其内,尔后几个人一齐用力,将玻璃棺抬起来向厅外疾速奔去。一辆早已准备好的车停放在大厅不远处的一个隐秘角落,司机见玻璃棺被抬上车厢,迅疾发动引擎,载着几个人迅速冲出公园大门,借着迷的雨雾向南急驶而去。
 
     约10分钟后,汽车由南而西,由西向东,漫无目标地兜了个大圈,才在一个拐角处停下来。车上有两人下来分别向后和四周看了看,见无人跟踪,方通知司机调转车头向北急驶,并很快来到了湖南医学院的大门前。  
     此时天近微明,细雨已歇,但迷雾更浓,整个院内一片沉寂。 
    几人将玻璃棺抬下车箱,用肩膀扛起,像人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给某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时抬棺的礼宾队一样,一步步向教学楼的第五层移去。
当几个人把女尸放人棺中并重新加满了防腐液后,天际已经放晓了。几个人这才悄悄地离开。 
    当崔志刚等人回到博物馆后,立即找人在门口贴出公告,声言女尸昨晚已被中央调往北京,坐飞机飞走了,劝前来的观众退去。 
    云集而来的人群自是不肯相信,博物馆将展厅大门敞开,任其查看验证。人群见大厅空空荡荡,女尸深夜逃遁,深感不可思议,但一时又找不到其他线索,只好满怀遗憾与愤懑之情将展厅的大门狠狠踹上几脚,骂骂咧咧地相继四散而去。至此,一场狂飙总算烟消云散了。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