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兵器走笔

来源:未知  作者:鲁敬平  时间:2012-08-11

 
    打开网站,各种述说古代兵器的文章很多,而且朔及的时间很长,从石器时期到清代。有不少是专家演讲和专业人土发稿。由于长期有心收藏古代青铜兵器,至今已有些藏品。以至参考众议,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中国古今传统兵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今兵器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为生存而打猎和捕鱼等所用工具。随着阶级的产生,原用于打猎捕鱼的工具也就逐渐演变成了战斗的武器。由于时代和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其中一部分兵器仍用于战争;另一部分兵器则被摒弃,演变为强体护身的健身器械而被保留了下来,逐步形成了现代的武术和竞技项目。
    兵器是战争时代的杰作,但存世至今,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兵器的起源和发展大大致分五个历史时期和三个发展阶段:石器时代的兵器;青铜时代的兵器;铁器时代的兵器;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火器的发展和枪炮的制作。由此,经历了石器时代兵器阶段、青铜与铁制兵器阶段、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也有专家把石器时代兵器与铜铁时代兵器划为冷兵器阶段,以后时期划为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时间跨度为公元前五十万年至清朝末年;期间,唐末,即10世纪初,火药被运用到军事领域上,火器由此诞生了。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期,在中国也不例外;由于铜加入了铅和锡之后形成青铜合金,使合金的硬度提高而熔点降低,容易加工,逐渐取代了石器,人类的工具从此进入以金属为主要素材的阶段。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齐”同“剂”,原是调剂、配合的意思。“金”指赤铜。“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六分铜一分锡,“金锡半”就是一分铜半分锡。“六齐”的成分配比规定和现代科学配比不太吻合,但“六齐”的产生有极大的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它是世界上对合金成分和性能关系的最早认识。世界上不少国家比中国早进入青铜时代,但发展缓慢。中国却一旦发明了冶铜技术,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合金知识,并且迅速地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阶段,创立了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除了钟鼎外,“六齐”规定成分和考古实物科学分析的成分不太相符的原因是:“六齐”只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当时人们就地取材,加之锡锌铅镍无法分离,故采用矿石冶炼。实际上,由于地域的不同,获取的矿藏不同,生产的青铜有:锡青铜(含12%以下的锡及微量的铅、锌,表面颜色为古铜色,基体为金黄色)、铅锡青铜(含12%以下的锡及平均20%以下的铅)、高锌青铜(含35%左右的锌,2%左右的锡及±5%的铅)、锌铅青铜(铜含量在50%以下,其它主为锌与铅,及2%左右的锡)、高锡青铜(含12~30%的锡,5%左右的铅及少量的锌)。如:云南一带产铜和铜镍矿,生产含镍青铜,即“白铜”。人们在以后生产实践中已对“六齐”成分作了适当的修正。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我国生产和使用镍白铜的问题作过研究。有人说早在秦汉时期,我国镍白铜含铜百分之七十七,镍百分之二十。另有科学验证,含锡量大于20﹪后,合金组织中δ相就会大量出现,也就是说,在a相铜组织的晶间包裹着脆性相δ,因而会变脆且强度随之急剧降低。锡含量大于25﹪时,则变得非常脆而不能利用。
一、冷兵器阶段
1、石器时代的兵器
我们的祖先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远溯五六十万年之前,偶尔用一块石头去砸碎另一块石头,从中挑选出一些锐利的石块,用来砍伐所要用的树枝。这便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批石器工具和木器工具,同时这也是我国石兵器和木兵器的起源。在原始社会里,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和自卫防身的武器是不分的。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石兵器,同时也使用竹木兵器。考古发现,距今约五六十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他们采集石英石或砂岩,或少量的燧石和水晶石,经过初步的加工后,制成带有锋利边缘或锐利锋矢的石器,用来捕杀猛兽和自卫。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经过加工的石块,制成了石矛、石斧、石标等,并且发明了远射兵器--弓箭。以后,磨制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大量使用经过精细磨制的石斧、石刀、石戈、石矛、石弹、石刃、石匕首、石镰刀、石锛、石铲等石兵器和农具,以及石制、骨制的标枪头和箭镞等。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战斗兵器依然是不分的,它们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从而发生了掠夺奴隶和财富的战争,从此,兵器开始从劳动工具中独立出来,成为战争的一种特殊工具了。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