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兵器走笔(5)

来源:未知  作者:鲁敬平  时间:2012-08-11

 
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都很大的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明代的海船制造已经相当的发达,海船上就装备了这些火器(明末年间,郑成功率水师海船收复台湾,曾用这些武器痛击荷兰侵略者)。明代的爆炸性火器已经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品种更多些而已。冷兵器械有刀、盾、斧、钩、抓、拐、弩、叉、殳、棒、镋、钯、刺、锏、钹、钺、齿、铲、锤等。以刀为例就有大刀、朴刀、大环刀、三尖两刃刀、春秋大刀、腰刀、战刀、苗刀、梅花刀、凤嘴刀、彝族插刀、壮族尖刀和其他少数民族用刀等不下十余种之多。更有擅使暗器飞镖之类的武艺高手。所以,这一期间的武术拳种也很多,器械套路趋于成熟并有习武和健身之说,武术名家层出不穷,武术器械的多样化带来了武艺的多彩多姿,武术门派也很繁多。
火器制造在清代前期,由于统一全国以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而有所发展。这期间的主要火器有鸟枪和火炮,而其他火器如火箭、火球、喷筒等已退居次要地位。据清朝《皇朝礼器图式》史书记载,清代的鸟枪就有四十九种之多,这些武器的枪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多数供皇帝和贵族的自卫和打猎玩耍时使用,实际装备军队的是少数几种鸟枪。作战的武器还是广泛运用铁刀、铁枪、盾、弓等传统兵器,但清代的火炮名称很多,据乾隆时期的《钦定工部则例》中列有85种火炮的名称之多,其炮的种类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前弇后丰的长形筒体炮,如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等;第二类是采用子统的后装炮,如子母炮、奇炮等;第三类是大口径的短管炮,如冲天炮、威远将车炮等。到了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代的火器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到了清皇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朝廷的政治腐败,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对内实行民族压迫,禁锢先进的思想;对外则采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政策,不重视外国的科技进步,因此到了乾隆(1736-1795年)末年,中国的火器处十停滞衰退的状态,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王朝政府才开始大量的进口西方的洋枪洋炮,另外开始了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着手研制近代的热兵器,重要是枪炮和战舰的制造。至此,中国的古代传统兵器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被近代枪炮所代之,到19世纪的70-80年代传统的冷兵器亦缩小了在战争中的作用范围。此时,火器开始在中国的战争舞台上登场,延续至今。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的工艺美术品,它制作精美,品类繁多,受到收藏者的重视和珍爱。在古代青铜器的众多品类中,兵器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左传》记录,古代的国君最主要的两件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和作战。那么真正称得上为古代青铜兵器从时间上来划,应为夏朝至战国晚期;从品种上来说应为刀与匕、斧与钺、箭与镞、戈与矛、剑与铍、戟与殳、胃甲盾。自商代起,中国文字已出现在兵器之上,至今发现最早的例子见于出土的商代兵器,上面刻有徽号,这应是其所属之族徽。以后族徽加金言语庆兵器上出现。在西周时期,小篆金文取代了族徽,当中还有刻记了兵器的生产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时期,吴越方国盛行「鸟虫书」。
1、刀与匕
现存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是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约为公元前三千年的青铜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四千年前至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已开始使用石头及骨来制造兵器。其后虽然有新物料的出现,但以骨和石头来制造兵器并没有被全面淘汰。由于铜是罕有的物料,当先民们发现后,贵族战士就喜欢用以制造锋利的兵器。到了公元前二千年的夏朝,青铜铸造技术已渐趋成熟。
刀:
刀是古代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刀比剑的创制要早。这是一把紫铜刀,也许当时先民们偶见一块纯铜矿,用来打造刀具比石刀坚硬耐用。到了商代,青铜刀的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屠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曾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棒墓 中出土两把青钢刀,一把刀身长抓厘米,刀背微引另一把长24厘米,类似冰刀形。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其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