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兵器走笔(9)

来源:未知  作者:鲁敬平  时间:2012-08-11

    青铜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这是因为,大多有记载的战争是在中原地区,作战的范围、迴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兵较常用的武器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着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西周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形式,两军对阵,先发弓箭;待到战车交错时,使用长柄的戈、矛格斗;只有当双方近身搏斗时短剑才能显示威力。由此看来短剑在当时的战场上还处于辅助位置。从春秋到战国是诸侯争霸、战事连年不断的岁月。随着战争区域的变更,古老的作战形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崛起,脱离楚国,争相称霸,北部楚霸王企图再并江南,争得霸主地位。于是,战火自北部平原蔓延到江南水乡。这里河渠密布,水网纵横。曾在北方平原奔驰扬威的战车,顿显笨拙庞大,无法施展身手。于是,步战、水战逐步取代了车战,占据了沙场的中心位置。短兵相接的战斗日渐频繁,剑作为近身作战的得利兵器,越来越受器重。剑的形制有了新变化,由柳叶形变为脊柱形剑。这种剑,剑茎呈圆柱形,并一直向前延伸,到剑身部分形成剑脊,整和脊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浑然聚成一体。由于增加了脊柱,大大延长了剑身,剑的平均长度已增至50厘米左右,从而大大提高了剑的杀伤威力。这时的剑已成为军队近战格斗的一种常规武器。
文献介绍,最早的青铜剑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出现。传说,吴越方国的工匠干将、莫邪铸剑精良。吴越地区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呈横,笨重的战车在南方是没法作战的,车战在此无法展开。由于地理位置的需要,吴和越的军队主要是步兵,步兵格斗就要靠剑,所以铸最精良的剑当时是在吴越地区。剑,在南方发展比较快。以后,从春秋一直到战国时期,剑在北方逐渐传开,特别是战国晚期,步兵和骑兵的野战出现之后,车战逐渐衰落,剑在北方整个军队的装备里面越来越重要,成了不可缺少的兵器。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代表了春秋时期铸剑的最高水平。越王勾践剑,上面有六个鸟篆的铭文,铭文中的“鸠浅”就是“句践”,就是越王勾践自做用剑(图43-44为越王勾践剑,图45-46越王州句剑)。越王勾践的主要的对头就是吴王夫差。吴王夫差矛(见图42),同样制作得很漂亮,上面也有暗纹,同时也有吴王作的铭文。所以这对兵器正好是,一方面是王做的兵器,另一方面,也正和很多历史故事,可以结合在一起,是我们考古发现非常名贵的两件兵器。经过专家检验,剑脊和剑锋的含锡量不同,一般背部10%,刃部20%。这样铸成的剑刃口硬而脆,而脊部柔而坚。为避免表面锈蚀,采用铬盐处理。由于铜剑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铁剑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当时楚燕两国的铁剑制造技术最好。因为铁比铜强度更好,所以最长的可达到140厘米。当时铁剑制造的高技术:可用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叠打,剑锋淬火而剑脊不淬火。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转折。剑已有了钢铁的身躯,剑更加坚硬柔韧,长度也大大增加。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铁剑看来,其长度已接近1米,有的甚至达1米,是过去一般铜剑的三倍长。钢铁剑与青铜剑相比,剑身加长,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并且更加锋利。由此剑的功能也由直行向前推刺转为用刃部劈砍。当时楚国的铜剑是最有名的,由于冶铁炼钢的技艺高强,铸出的铜剑锋利无比,楚军中最先装备了这样先进的铜剑,致使他国不敢轻易进犯。
    综上所述,剑的历史虽然久远,但真正用于作战的历史与刀、矛相比,却是短暂的,这是因为剑份量轻、形体薄、斩杀力弱,容易摧折,不适宜骑战。特别是铁制铠甲问世以后,剑更显得单薄纤弱。与大刀、长予相比,剑更适合于佩带、装饰。因而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结束了700多年征战沙场的辉煌历史。
铍是古代著名长兵器之一(见图56-57),它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误作短剑。我国最早的古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这样解释铍的概念——“铍者,剑刀装也”。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形制极像短剑,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这种兵器古书记载颇多,但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无完整实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铜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点击: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