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兵器走笔(10)

来源:未知  作者:鲁敬平  时间:2012-08-11

铜铍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銎)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铍的长柄末端装有铜套,铍身还配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铁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铍亦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图44
 图43
  
 
 
     
   
     
  
6、戟与殳(音shū,同“书”音)
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了人工炼钢铁,但是大量使用钢铁的兵器,并较多的使用在兵器上,是到了战国晚期,从战国晚期一直到东汉时期,钢铁兵器才取代青铜兵器,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主要的材质。当时军队主要装备是戟,即铁戟。但是戟这种兵器,到了南北朝时就基本上消失了,被淘汰。这是因为这种兵器主要是用来勾的和戳的,随着钢铁铠甲制作越来越精良,就需要穿透这个铠甲,就需要一种力量,这样戟就不太好使了。同时,南北朝时,不但人穿铠甲,马也穿铠甲,是重装骑兵,所以戟对付重装骑兵就不太好使。而且锻造起来困难,还得做出一个旁支来,最后呢就都改成了长的马槊,就是丈八长矛,马矛了,长刃的马矛,这样穿透力强,所以逐渐地戟就消失了。南北朝以后,军队里见不着戟了。所以,古代兵器常常是随着时代,随着材质的变化不断消失。
戟实际上就是戈和矛的合成体(见图58),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戟就是在戈和矛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它最早出现于商代。在河北禁城台西的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兵 器中,有一件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棒上的长兵器,这便是戟的雏形,它比戈和矛更为先进,它很快成为将士们作战兵器。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春秋战国时,战斗中使用的戟,仍将分制的戈和矛联装在木柄或积竹棒上。这种青铜戟直刺有力,横构不易脱落,有的还在长柄上端自上而下联装两件或三件戈头,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杀伤能力。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就成了当时军队中的常备兵器。
戟自问世以来深得兵家赏识,几经变迁,几番征尘,作为军队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敌寇的战绩。戟,在古人眼里深受器重,因而铸造上颇为讲究,不亚于战国时名剑的制作。西晋以后,由于盔甲的制作日趋精良坚固,铁制兵器的效用降低。到唐代,戟退出了军用兵器的行列,成为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器。
 
殳:它实际就是棍棒加铜头。它是古代一种击打兵器,又叫杖、柞。在以车战为主的古战场上,殳曾作为重要的兵器被列为“五兵”之一。 
    最早的殳起始于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用木棒捕猎野兽,抵挡猛兽袭击,同时又用作部落间争战的武器。殷商时代,青铜兵器虽已出现,但由于产量有限,不可能装备兵士。少量的青铜兵器仅供贵族、奴隶主阶层使用。一般士兵便使用这种简单的木棒竹棍--殳。由于受取材广易,制作简便,兵士中使用也较为普遍。历史上著名的秦末农民起义,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民众“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暴虐统治。他们大多使用这种简易兵器。看起来式样简单,但它的使用方法却变化莫测,棍法”历来是兵家司练的传统兵术之一。
商周以后,殳的前端装有青铜制作的殳头。战国时期多用青铜殳头。战国以后还出现了铁殳。秦汉以后殳头花样渐多,有方往体,有三校矛状,还有在木柄两端套上带尖刺的铜箍。
殳作为一种击打兵器,在实战中与戈、戟、矛、刀相比略逊一筹,尤其在骑战兴起之后,其作战性能大力衰退。汉代以后,殳已不再是军队制式装备兵器,仅作为一种仪仗礼兵保存下来。
7、  胄(音“宙”)、甲、盾
厚重的铠甲、华美的头盔,这在古代军队中是司空见惯的。中国古代兵器中,长兵器、短兵器和抛射兵器都属于攻击型兵器。与此相对应的是防卫型兵器,即盾、甲、胄等。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防卫型兵器与攻击型兵器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防卫型兵器重在保存自己,攻击型兵器重在消灭敌人,两种兵器的作用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战争胜利的目的。但进入火器时代之后原始的甲、胄、盾越来越抵御不了火器的攻击,逐渐被淘汰。我们所见到的近代坦克、装甲车。便是二者合一的新式武器,既能防御又能攻击。

点击: 次  

<